豎琴是一種弦樂器,包括踏板豎琴(pedal harp)和手制豎琴(lever harp) 。
踏板豎琴(PEDAL HARP)
身體(BODY/SOUND BOX)
豎琴琴體是木頭的,但即使是木頭也可能有所不同。根據他們的喜好,豎琴制琴師
經常使用楓木、樺木、白蠟木、桃花心木等。每種類型都會對樂器的共振產生顯著
影響,這就是為什麼您可以在野外發現如此多的變化。
音板 (SOUND BOARD)
共鳴板構成琴身的上半部分,琴弦和吊桿連接到樂器的其餘部分。它有助於吸收琴
弦的壓力變化,然後將振動通過共鳴箱向外傳遞給聽眾。豎琴的音板通常是雲杉,
這是一種高度共振且比琴身其他部分更輕的木材。
脖子(NECK)
頸部是豎琴的頂部,像波浪或某種音樂蛇一樣向上和向前俯衝。它通常是樂器中裝
飾最多的部分,具有各種來源的詳細木雕。
調音栓(TUNING PINS)
位於琴頸外側的是豎琴的調音銷,比其他弦樂器小得多。您需要一個特殊的扳手來
根據您的要求調整每根琴弦,但因此,豎琴不會像其他樂器那樣很快走調。
支柱(COLUMN)
支柱很重要,原因有二。首先,它可以穩定樂器,使演奏者可以握住它而不會以任
何方式傾倒。其次,它裝有最重要的桿機構,可將踏板連接到調音盤和弦軸。
腳(FOOT)
腳是豎琴的底座,在不使用時保持樂器穩定。它也可能經過大量裝飾,但通常不是
因為它比頸部經歷更多的磨損。腳部裝有踏板,內部是一個複雜的槓桿機構,允許
演奏者改變琴弦的音高。
琴弦 (STRINGS)
豎琴平均有 47 根弦。雖然大多數其他弦樂器使用一種類型的弦,但豎琴師至少使
用兩種。附在音板底部和琴身附近的最低弦通常是鋼製的。這使得難以聽到的低音
音符更加共鳴,通過音箱增加它們的音量。其餘的琴弦通常是腸弦,典型的古典弦
樂器。然而,一些豎琴手喜歡用尼龍代替最高的腸弦,因為它更耐用。因此,豎琴
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在樂器上使用多達三種類型的琴弦。
調音碟(TUNING DISKS)
演奏者使用各種調音盤來改變琴弦的音高,在演奏時按下豎琴底部的踏板來改變音
高。上部和下部圓盤以半小節協調每根弦的音高。當演奏者踩下踏板時,圓盤銷接
觸琴弦,縮短琴弦並提高音高。演奏者踩下相應的踏板一次可升高半音,兩次可升
高另一個半音。換句話說,您可以通過踩下兩次踏板將每根弦的音高提高一個全
音。
肩膀(KNEE)
肩部是連接頸部和身體並形成樂器頂角的彎曲部分。它也是木頭的,但不像琴身那
麼空心,也不像琴頸那麼華麗。雖然肩部可能在某種程度上進行了裝飾,但它除了
連接豎琴的兩個主要部分外沒有任何其他用途。它沒有任何附加條件,也沒有以任
何方式操縱聲音的機制。
踏板 (PEDALS)
豎琴通常有七個踏板,一個用於全音階上的每個音符。每個踏板可以控制一個音級
的所有調音盤,這意味著一個踏板可以同時改變多達七根琴弦的音高。踏板圍繞豎
琴底座運行,因此演奏者必須用雙腳來操縱所有踏板。左腳控制 Cb、Db 和 Bb 踏
板,而右腳控制 Eb、Fb、Gb 和 Ab 踏板。
這些部分共同構成了豎琴的基本結構,豎琴的聲音是由琴弦振動產生的共鳴聲音,
再經過豎琴箱體的放大和共鳴產生的。
手制豎琴(LEVER HARP)
手制豎琴與踏板豎琴的基本結構沒有太大分別,只是控制高低音時使用了手掣並不
是踏板。
手制 (LEVERS)
手制豎琴通常每一條弦線上都會有一個手制,每一個手掣都可以控制半個音階的上
升。